第一部分:绪论
1、摘 要
2、关键词
第二部分:动词的基本知识介绍
第三部分:留学生动词偏误类型
1、语法层面
2、语义层面
第四部分:留学生动词偏误出现原因浅析
第五部分:留学生特殊易错动词偏误探讨
1、能愿动词
2、心理动词
3、离合词
第六部分:教学中如何避免动词偏误
第七部分:结语
附 件: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绪论
【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词语偏误是大量的,而且几乎是随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的,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发生的词语偏误也越来越多。本文就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候出现的偏误的类型、偏误出现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做初步探讨,同时,就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两个难点问题:能愿动词和心理动词做专题研究,以期找到减少留学生偏误的方法。
【关键词】第二语言 汉语 动词 偏误分析
第二部分:动词的基本知识介绍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主要依据词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划分,动词也不例外。
首先,我们简要介绍动词的意义和种类。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一类词,主要有动作行为动词(如走、听、看等)、心理活动动词(如爱、怕、恨等)、判断动词是、能愿动词(如愿意、能、可以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等)、形式动词(如进行、予以、加以等);还有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如在、存在、有、发生等。
第二,对动词的语法特征做简要分析。
1、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带宾语。
2、能受副词“不”的修饰,但是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另外表示心理活动的和表示能源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
3、多数可以后带“了、着、过”表示动态。
4、有些动词重叠,表示短暂、轻微等,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
第三部分:留学生动词偏误类型
【语法层面】
一、语序
1)动宾语序
1、我快要去火车站他接了
2、我来中国留学以后,觉得应该做的事很多有。
3、中国来以前我是英语老师。
4、我们在北京有名的冷面吃过了。
5、回来的时候,我们五个小时**了。
例1中的“他”是连动式中的宾语,例2中的“很多”是动词“觉得”的宾语(小句)中的宾语,例3是动词短语中的宾语,由于都不是整个句子的宾语,所以并不符合宾语前置的条件,
广州删除帖子。例4和例5中的宾语是整个句子的宾语,因此可以将宾语前置,表示强调,但是语序仍有问题。例4应改为“有名的冷面我们在北京吃过了。”例5应改为“回来的时候,五个小时我们**了。”
2)多个动词
1、我去决定参加晚会。
2、**我要看一个中国电影去电影院。
3、我跟姐姐一起逛去颐和园。
4、昨天晚上我从东京到上海坐飞机。
例1中,“去参加晚会”这个动词词组应该做的是“决定”的宾语,例2到例4都是连动式中,多个词的关系出现了混淆。例2例3中,后一个动词表示的是前一个动词的目的,应该是“去电影院看一个电影”“去逛颐和园”。例4,前一个动词表示的是后面动词的手段和方式,应该是“坐飞机到上海”。此类的偏误应该和习得者不清楚多个动词之间的关系有关。
3)谓语动词与状语的语序位置不正确
例子:这个权力过渡从学校到学生。
改正:这个权力从学校过渡到学生。
理由:“到学生”应放在谓语动词“过渡”后作状语。
例子:他随心所欲的态度引起同事们的反感, 使他孤立在公司。
这个权利过渡从学校到学生。
冬天爬长城时, 下雪了, 地很滑, 只好攀登用旁边的梯子。
二、缺失
1、系动词“是”的缺失:
例:他(是)来自美国的学者。
3、动词宾语、补语、状语等连带成分及介词的缺失。例如:
例子:这篇文章废话太多, 我好不容易编辑。( 缺少补语)
部长把一个星期的售货总额汇报经理。( 缺少介词, 汇报“给”经理)
今天要去银行兑换。( 缺少宾语)
2、其他缺失:打球(打)了三分钟
例:她放杯子在桌上。(把杯子放在桌上)
改:下次考试你一定能(有)好成绩。
三、赘余
1、系动词“是”的赘余:
例:她是在学校。(常见于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
2、动词重叠误用:
A、动词重叠后宾语不定指:修理修理一台电脑
B、动词重叠后与“正在”“过”组合使用:我正在看看电视呢
C、动词重叠后不能再加时量词和动量词:你等等我一会儿。
D、离合动词整体重叠:见面见面
例子:我倾向于喜欢吃东西,
深圳删除负面消息。
现在情况处于占上风。
3、“有”和后面的动词短语的语义重复
例子:我初来中国的时候,经常有闹笑话。
改正:我初来中国的时候,经常闹笑话。
理由:“有”和后面的动词短语的语义有重复,应该去掉。
四、误用
1、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误用
例:你不要想报仇他。
我正在做饭, 不要打岔我。
由于他的错误播音了导演的声音。
紧张一解散就颤抖全身, 站不住了。
**出发北京;打球了三个小时。
我见面了小李。
我们要尝试写作一本书。 (“写作”改为“写出”)
老师要用心教学好每位学生。(“教学”改为“教”)
2、同音词误用
例:我了解你, 你最近对我过渡好肯定是要我帮你什么忙。( 过度)
我们必需汇报这次比赛的结果。( 必须)
3、不同词性动词误用
A、动词、形容词误用
a、动词误用为形容词
例子:这个专辑充实反映了新潮流。
例子:老人直起身子,那张黑黝黝的脸盘顿时绽出那憨厚的道歉。
例子: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很钻研。
b、形容词误用为动词
例子:那种**有成人的意味,它深深感慨了我。
改正:那种**有成人的意味,它深深感动了我。
理由:“感慨”为形容词,后面不能接宾语,应改成动词“感动”。
例子:他几天没睡好觉,昨天吃了药,一连睡眠了12个小时。
例子:他雪白了墙壁。(把墙壁刷白了)
B、动词、名词的误用
a、动词误用为名词
例子:宽恕是最好的报仇。
例子:她**种种捏造,企图破坏我们的友谊。
b、名词误用为动词
例子:他曾经去过很多国家,经验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改正:他曾经去过很多国家,经历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理由:“经验”是名词,此处应该用动词“经历”。
例子:她虽然对数学很钻研,但是数学还是不好。
C、词义不明误用:
例子:我想出(离开)家。 4、离合词泛化带来的误用
A.离合词误带宾语
例子:我和王老师谈话中国国情。
B.将动态助词“了”“着”“过”直接放在离合词后。
例子:碰面过了
C.插入数量补语时,“了”“过”放在数量补语后面
例子:见几次面过了
例子:这次我们队打了败。(打败)
我现在也后悔跟他绝了交。( 绝交)
我轻率的一句话得你的罪的话, 我很抱歉。(得罪)
他咳了一嗽。(咳嗽)
【语用层面】
一、近义词带来的偏误
1、义近动词误用
义近动词误用是指学生在应当使用甲动词时却使用了与其意义相近的乙动词,例如:蒙古学生会造出‘人们常常找幸福”这样的句子,在这句话里,学生应当使用“寻找’却使用了“找”,“寻找”和“找”意义相近,这种情况即为一进动词误用。
从语义和形式两个方面着眼,义近动词误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同素义近单双音节动词的误用
指学习者在当用甲动词时却误用了乙动词,甲和乙是含有一个相同语素的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它们的语义相近,例如“帮”和“帮助”,“改变”和“变”等。
蒙古学生中介语语料中的误例有:我们俩经常一起在互相【帮】,决定了遇到难的问题:——帮助,这时候突然我【看】了我的中学的一个学生。——看见。我旅行中遇到的这件事,真让我【感】惭愧。——感到。我【支付】钱,我的钱**完了。——付。我觉得这四年之间,学院和学生们完全【改变】了样。——变 “帮”和“帮助”,“看”和“看见”,“感”和“感到”,“支付”和“付”,“改变”和“变”各组都是含有同语素的单双音节近义词,刘叔新等指出“单音节一般多同单音词搭配,双音节多同双音词组合。因此,只能说“互相帮助”。
又如“改变”是双音节词,与其搭配的一般应该也为双音节的词。
B、通俗义近双音节动词之间的误用
是指学习者在当用甲动词时却误用了乙动词,甲和乙是含有一个相同语素的双音节复合动词,如“保护——保卫”,“采取——采用”等。
例如:我爸爸,妈妈,老师【鼓舞】我。——鼓励。
我们想【改进】生活环境。——改善。
我现在的理想是【创造】一家大公司。——改造。
为目标而努力【斗争】是年轻人的真正质量。——奋斗。
那达慕大会要【举办】九场摔跤比赛,摔跤比赛开始之前,首先由歌手唱起了赞美摔跤手的歌,气氛隆重热烈。——举行
C、义近单音节动词及异素义近动词之间的误用
“义近单音节动词”是指汉语中至少有一个义项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单音节动词,例如“关”和“闭”“饮”和“渴”等。义近单音节动词之间的误用指学习者在当用甲词时误用了乙词;
例如:【关】眼,不能睁眼。——闭
“异素义近动词”是指现代汉语中无同语素,语义关系相近的动词,如“完成”和“实现”等。“异素义近动词的误用”指学习者在当用甲动词时却误用了乙动词,甲和乙是无同语素的语义关系相近的动词。
举例分析:
1、你得保障我们离婚时, 把这家浪漫满屋递给我。(保证)
2、老师分布了下学期奖学金学生名单。(公布)
3、我们向美好的未来前往吧。(前进)
4、今天的发言, 我特别紧张了, 声音颤动了。(颤抖)
5、这派掠夺了政权。(夺取)
6、谈了半天, 他终于固定回国时期了。(确定)
7、会场响起一片热情的掌声。 (“热情”)
例( 1) 中“保障”是指保护( 生命、财产、权利等) , 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是指担保、担保做到。例( 2) 中“ 分布”是指散布( 在一定的地区内) ; “ 公布”是指( **机关的法律、命令、文告, 团体的通知事项) 公开发布, 使大家知道。例( 3) 中“前往”是指前去, 去;“前进”是指向前行动或发展。例( 4) 中“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地振动;“颤抖”是指哆嗦、发抖。例( 5) 中“掠夺”是指**、夺取;“夺取”是指用武力强取, 努力争取。例( 6) 中“固定”是指使不变动或不移动;“确定”是指明确地定下。
2、义远动词误用
A、同素义远动词之间的误用
B、义远单音节动词及异素义远动词之间的误用
二、搭配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动宾搭配的不合理。例如:
(1)*他上大学以后加入学生会活动了。
(2)*现在才要扭转政策,不就晚了吗?
(3)*没时间去修车的地方,抢救坏的自行车。
(4)*是小王和玛丽创办这个活动。
(5)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最好的一年。(主谓搭配不当,删除“麦子的收成”)
(6)我们主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动宾搭配不当,“主张”改为“提倡”)
(7)老师问清了原因,沉思了少许,来到我身边。(中心语沉思不能和“少许”搭配,加上“时刻”)
例(1)中加入多指组织、队伍等,不能说加入活动;例(2)中保守多指思想;例(3)中扭转指纠正或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目前的状况,例如扭转局面、扭转乾坤、扭转局势等;例(4)中抢救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迅速救护,例如:抢救伤员、抢救危险的堤防等;例(5)中创办可以指创办杂志、创办学校、创办工厂等,不能说创办活动。
三、混淆词意 这主要是老师讲解不清楚或学生没有利用好词典。例如:
(1)*他一直对我这么好,我一定会报复他。
(2)*这件事我实在没办法办了,摆脱你帮我这个忙好吗?
例(1)中报复是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与报答混淆。例(2)中摆脱是指脱离(牵制、束缚、困难、不良的情况等),与拜托混淆。
第四部分:留学生动词偏误出现原因浅析
盛炎将偏误成因大致分为5种:1)语际迁移;2)语内迁移;3)学习环境;4)交际策略;5)文化迁移。考虑到中级阶段动词习得的特殊性,动词的偏误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语干扰:
第二语言习得的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存在着语言迁移。影响既有正面的,即帮助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正迁移;也有负面的,即干扰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负迁移。负迁移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学习者常把母语中词汇或语法规则套用到汉语上。与此相同,母语文化与第二语言文化的差异大小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也存在正迁移和负迁移。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动词学习过程中使用一对一的词义对等方法进行学习,那么母语势必会妨碍二语动词的学习。比如谓语动词与状语的语序位置不正确的偏误类型。
例子:我学习在教室。(I am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她高比我。(She is taller than I)
2.已有语言知识的干扰:
汉语的词语都是语素词语,也就是说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通过分析偏误语料我们发现,被误用的词语与正确的词语之间往往有共同的语素。学生学习一定数量的词汇以后,对汉语的构词法和某些语素也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运用中,他们找不到所需的词语,便动用脑海中的语素知识,用一个有共同语素的词语来代替,这就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语素不能代表词,有的即便是意义上有一定的关联,但用法上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
例子:这里有一张桌子。
这是一张裤子。
上午我们把房间打扫过了。
我已经把门关过了。
3.汉语动词本身具有意义和句法结构的复杂性,这使部分留学生在一定阶段对汉语中某些特殊的语法知识、构词规则不能很好地掌握。
例如把字句、被字句:
(1)*他一分钱也没有,他要把旅行支票兑现。
(2)*快去把这个文件上缴。
(3)*他被这次考试的成绩灰心了。
(4)*这次选举,他又被当选了。
把字句有四个特点:1)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2)一般来说,把的宾语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
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如同把字句一样,被字句也不能由任何主动句变换而成,也有自己的构成和应用条件:
1)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跟把字句里的动词差不多。
2)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3)能愿动词和表示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以上4个例子都不符合这两类特殊句式的规范用法。
4、学习环境
教材的选用、老师的失误等
5、交际策略
6、文化迁移
第五部分:留学生特殊易错动词偏误探讨
【能愿动词】
汉语能愿动词和英语情态动词是两种语言中相对应而又具有相对封闭性的一个语法和语义范畴, 因此具有跨语言的可比性, 这种可比性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会产生一定的干扰, 从而导致迁移性语际偏误。
一 偏误类型
( 一) 遗漏偏误
遗漏是指在造句时该用能愿动词而没有使用, 这就造成
了遗漏。例如:
( 1) a.*我用你的自行车吗?
b.我能用你的自行车吗?
( 2) a.*我喜欢说汉语, 但是我只说一点。
b.我喜欢说汉语, 但是我只会说一点儿。
例( 1) a 句该用能愿动词“能”而没有用, 就造成了偏误。正
确的说法应该是b 句,因为中国人向别人借东西时, 语气比较缓和, 常用商量的口气, 能愿动词恰好起到了这个作用, 所以一定要用能愿动词“ 能”或“ 可以”。例( 2) a 句该用能愿动词“会”而不用。“一点儿”表明通过学习、实践获得和掌握的汉语知识和能力极为有限, 通常应在第几个谓语动词“ 说”的前边加“会”。
( 二) 误加偏误
有些句子不需要能愿动词, 但留学生造句时常把能愿动词加了上去, 形成了误加的偏误。例如:
( 1) a.你会什么时候去? b.你什么时候去?
( 2) a.你应该来不来? b. 你来不来?
例( 1) a 句不该用“会”而加上了“会”, 这个句子要询问的是何时实现某一动作, 而不是询问有无可能, 所以不该用“会”。但这个句子在特定的场合可能可以说。例( 2) a 句不该用“应该”而用了“应该”, 增加了“应该”句子就不成立了。这个句子也是在特定的场合可以说。
误加的出现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留学生把某些语法规则过度泛化, 二是把母语的相近形式的规则套用在汉语上。
( 三) 误用偏误
两个或几个意义相近, 但用法不同, 很容易使留学生产生偏误。“能、会、可以”留学生用时很难区分开。例如:
( 1) a.*请你把你的词典借我用用, 能吗? b.请你把你的词典借我用用, 可以吗?
( 2) a.?请问, 这儿能不能吸烟? 能
b.请问, 这儿能不能吸烟? 可以
( 3) a.*阿里在家吗? 他现在不能在家。
b.阿里在家吗? 他现在不会在家。
c.阿里在家吗? 他现在不可能在家。
例句( 1) 询问对方是否同意作某事的句子末尾, 不能用“能”常常用“可以”(“成”、“行”) 。例句( 2)“能”和“可以”都有表示许可的意思, 但单独回答时, 通常用“可以”。例句( 3)“不能”表示没有能力或条件;“不会”则表示不具备某种客观的可能性。应改“不能”为“不会”, 也可以改用“不可能”。能愿动词的误用, 这种情况多由于母语干扰造成。汉语的两种语法形式有时在英语中是用一种语法形式表达的。英语can 在汉语中对应的是“能、会”, 而汉语“能”和“会”在实际使用中是不同的。如:
( 4) a.*我不能打篮球, 你能教我吗?
b.我不会打篮球, 你能教我吗?
( 5) a.*一个好演员既会跳的好, 又会唱的好。
b.一个好演员既要( 应该) 跳的好, 又要( 应该) 唱的
好。
例句( 4) 打篮球这种技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能”没有
这种用法, 所以应该用“会”, 不该用“能”。例句( 5) 对于一个好
演员的要求, 从道理上讲应达到“跳的好”、“唱的好”的标准,
基于这种想法, 句中不能用“会”, 需要用表示情理上必须如此
的“要”或“应该”。
( 6) a.*如果他们会爱他们的孩子, 那他们就应该结婚。
(祖例)
b.如果他们想爱他们的孩子, 那他们就应该结婚。
( 7) a.*我妈妈买这种衣服给我, 如果我不敢于穿上, 她就
说:“你是老太太吗? ”
b.我妈妈买这种衣服给我, 如果我不敢穿上, 她就说:“你是老太太吗? ”
例( 6) 不同能愿动词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 想”表示“ 愿望”, 而“会”表示“可能”, 从整个句子来看, 用“想”最合适。例( 7)“敢”和“敢于”的用法不同, 本句应该用“敢”。
(四)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指的是能愿动词在句子中放错了位置。例如:
( 8) a.*太晚了, 不会约翰来了。
b.太晚了, 约翰不会来了。
( 9) a.***晚上的音乐会去听可以。
b.**晚上的音乐会可以去听,
陕西删除新闻。
例( 8) 表示可能性的“会”连同否定词“不”不能放在句首,要放在主语之后, 否定动作发生的可能性。例( 9) 能愿动词应该位于动词前,而a 句能愿动词位于动词后, 所以出现了偏误。
疑问句中留学生也常造出错误的句子, 例如:
( 10) a. *你能去不去参观?
b.你能不能去参观?
( 11) a. *玛丽会说不说汉语?
b.玛丽会不会说汉语?
汉语句子使用疑问形式时, 如果句子中有能愿动词, 往往用“X 不X( X 指能愿动词) ”。例句( 10) a 和例句( 11) a 违反了疑问句的造句规则, 出现了偏误。
二、避免偏误采取的措施
( 一) 让留学生了解能愿动词句的特点
能愿动词的特点:
1.能愿动词后边只能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例如:
( 1)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汉语语法。
( 2)她会美了。
( 3) *今天晚上, 你应该作业。
例句( 3) 错的原因是能愿动词后没有接动词, 直接和名词连接了。
2.能愿动词不能重叠, 也不能带时态助词“了”“着”“过”。
例如:
( 4) *你应该应该好好学习汉语。
( 5) *我能够了在中国生活。
例( 4) 能愿动词可以连用, 但不能重叠, 这个句子用了能愿动词重叠式, 就错了。例( 5) 能愿动词后带“了”, 就错了。因为汉语能愿动词后不能带时态助词“了”“着”“过”。
3.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用表示疑问时, 只能用能愿动
词, 不能用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例如:
( 6) a.她能不能去北京?
b.*她能去不去北京?
( 7) a.他应该不应该得到这笔钱?
b.*他应该得到不得到这笔钱?
例( 6) b 句违背了有疑问的句子, 应该用“x 不x”格式。a 句
是正确的用法。例( 7) b 句的错误与例( 8) 相同, a 句是正确的
用法。
4.能愿动词可以连用, 例如:
( 8)这么晚了, 我们应该得回家了。 ( 9)小王可能会来的。
例( 8)( 9) 都用能愿动词的连用形式, 汉语能愿动词不能重叠, 但可以连用。马庆株先生对能愿动词连用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 并把能愿动词的连用分为连续连用和间隔连用, 还分析了连用的有序性。
5.能愿动词做谓语时, 前边不能用“把”“被”“让”“向”“给”等介词构成的状语。例如:
( 10) a.你今天应该把这项工作做完。
b.*你今天把这项工作应该做完。
( 11) a.你可能已经被发展了。( 王朔《无人喝彩》)
b.*你已经被可能发展了。
例( 10) b 句和例( 11) b 句主要错在能愿动词应该用在“把”“被”“让”“向”“给”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前。两个例子中的a句是正确的用法。
( 二) 讲清同一能愿动词的几个义项,避免偏误的产生。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 我们应该对词义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具体词语的不同义项及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 帮助他们排除母语的干扰,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讲课中,将重点放在词义易产生混淆的地方, 把学生易错的地方告诉学生, 让他们引以为戒, 这样学生就会避免偏误, 偏误率会大大降低。
【心理动词】
易混心理动词的辨析角度及方法
从第五章偏误高发区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语义相近的心理动词的混用是最大的偏误高发区。不管是以易代难还是双音节词混用,都是由于对汉语近义心理动词没有掌握而引发的偏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那些在交际中出现频率较高,词义比较接近,用法也很复杂的近义心理动词进行辨析。在这一章里,我们就介绍一下辨析心理动词的角度和方法
词义的轻重是指两个词的词义在表达程度上有差别,有的程度轻,有的程度重。比方说,“懂”和“明白”的意思都是对某事、某问题弄清楚,搞明白了。但“懂”是知道、了解,“明白”是内容意思等使人容易了解、清楚、明确,所以“明白”是更清楚、明确的“懂”,比“懂”的词义更重一些。
再比如,“熟悉”和“了解”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都是“知道得很清楚”。但在表达某种经验时,“熟悉”要比“了解”的认识程度更深一些。“我熟悉这个工作”比“我了解这个工作”更加深了一个了解层面。“认识”和“知道”同样是表达认知的含义,但后者的词义则更详细、深入一些。
6.1.2 词义的侧重面
两个词有共同的意义交集,但总体来说,词义的侧重方面是不同的。比如说,“理解”的释义为“懂,了解”;“了解”是“知道的很清楚”,更兼有“打听,调查”的含义。所以,“理解”是侧重于明白、领会的层面,比“了解”在认识的深度上更深一些。而“了解”侧重于认识层面,比“理解”在认识的范围更广阔一些,比如“我了解他”,是说“我”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品味和想法等各方各面的特点,而“我理解他”,一般是说“我”理解这个人的某种行为、某种性格或者想法,及产生的原因。
6.1.3 词义范围
两个词虽然表达同一词义,但词义范围的宽窄有时会有不同。比如,“爱”和“崇拜”都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的含义,但“爱”还有“爱惜,爱护,关心,喜欢”的含义。所以“崇拜”所代表的感情要比“爱”的感情更具体一些。
6.1.4 运用的对象
意义差别很小的两个近义词往往最显著区别就是搭配对象的不同。比如说,“想”和“考虑”都有思索、思考的含义。但“想”可以搭配“主意、日常琐事”,“考虑”要搭配“现实情况、工作方案、各种因素、条件、未来”。“以为”和“认为”都是在表达某种观点和看法,但“以为”有时还会搭配错误的观点,表达正确的观点的时候,主观性很强,多搭配有不确定性的个人意见;而“认为”一般搭配的是理性的,结论性的,较正式的判断和观点。
“怀念”和“想念”都有思念的意思,但与“怀念”搭配的是已经故去多年的先烈,伟人,亲属,或者逝去的日子;而一般“想念”要搭配敬仰的、离别的人或者环境。
“体会”的含义是体验领会,一般搭配某种生活,经验;“理解”是从理性角度的一种知道认识,多搭配某个道理、含义、某人、某事。“坚持”一般坚持自己的观点看法:~原则,~己见。“支持”的一般是别人的观点看法:互相~,~合理化建议。
6.1.5 运用场合
两个词意义虽然相近,但运用的场合却有分别,有的适用于口语,有的适用于较正式的场合或者书面语。比方说,“想”有“认为”的含义,但是没有“认为”语气那么正式,“想”处于“认为”的初级阶段——属于心理活动的想法,更适用于口语,“我想他不会是坏人”;“他想今天可能要迟到了”。而“认为”则多用于书面语和表达正式观点的时候。“我认为要保护生态环境,多吃绿色食品。”“觉得”有产生某种感觉的意味,偏重感受,多用于口语,非正式场合;“认为”则比较理性,多带小句宾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
“关心”是把人或者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爱护。“关心”通常搭配的是人、身体健康、日常生活等等,用于比较随便,非正式的语境。“关注”是关心重视,比“关心”更多了一份重视、注意,一般搭配大众话题、焦点人物、社会生活,用于比较正式、书面的语境。
6.1.6 句法功能
意义相近的两个词,语法功能或与之搭配的语法成分却往往不尽相同。比如“想”做“认为”使用的时候,是不能具有否定式的。而“以为”可以用于前后矛盾或意义对立的两个分句中,但“认为”不能;“认为”能用于被动句中,但“以为”不能。还有哪些心理动词后能否搭配“着”、“了”、“过”,哪些不能,以及能否重叠等等。这些都在前面有过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做赘述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那些意义接近,用法类似,学生容易混淆的心理动词,一定要注意发现和收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抽出课堂时间做专题辨析。
6.2 易混心理动词的辨析方法
对近义词的辨析主要有义素分析法,语义搭配法,反义对比法,语境实例法,替换分析法等等。
但本文认为义素分析法不必过于精细化、程式化。在中文信息处理中,详尽的分析作为没有任何语言基础的计算机识别自然语言的方法尚且可行,而留学生是有思考能力的成人,他们在学习汉语之前已经具备了一整套完备的母语心理词典。所以我们无需把作为语言共性的那些义素一条条细致地罗列出来,只需要向他们指明那些区别性的义素,以及搭配上的差异就可以了,以免增加他们的记忆负担。而反义对比法也不大适用心理动词的辨析,因为大部分心理动词并不具备反义词,而主要通过加否定词的形式来完成反义表达。所以试图用反义词之间的差异来辨析心理动词是不具备推广性的。
语义搭配法是分析近义词搭配对象的范围。主要用于辨析施事和受事的搭配差异,例
如:
了解——~你;~你的想法;~母亲的苦衷;~他的用心;~北京的天气;~公司的
情况;~他的人品
明白——~你的意思、想法;~这个道理;~某个问题;~事实、真相;~他的心思、
心意、用心、心理
语境实例法就是给每个心理动词罗列出大量的正确例句,在上下文语境中让学生体会
出该词的意思。例如:
觉得:
你为什么~自己有领导能力?
我~反正没多大希望了。
我们~这家的米饭真好吃。
我~肚子不舒服。
她~小明好像有什么心事。
对这样的军队指挥官的行为,大家不~荒唐吗?
我~应该先跟家人商量一下再决定。
我~他今天有点不太对劲。
你~她人怎么样?
以为: 他想把我杀掉,~杀了我,就没有人伤害他们了。
我也曾经这样~过。
她们都~我认得你,谁知道我们是初次见面。
早先我还~大水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我~你不喜欢叔叔呢!
我~这样做会对你有帮助呢,可谁知道反而害了你。
我本~他会来的,可他竟然在家睡觉。
都到天津了,我还~没过秦皇岛呢。
他开始还~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
认为:
他是个好学生,大家都这么~。
就是对相对论很有研究的彭加勒,也被爱因斯坦~没有弄懂狭义相对论。
我~应该把食堂改建计划列入会议日程。
我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但是,人们~这是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
《哈姆雷特》被~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佳作。
在牛顿力学中,人们~存在着绝对静止的空间。
我~他这样做是对的。
物理学上把能量和物质分开,~质量会转变为能量。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语境中可以熏陶出学生的语感。但使用该方法时需要
注意,尽量避免例句罗列过于繁冗,缺乏对比性,这样会使学生找不到重点。
替换分析法就是把要辨析的心理动词放在相同的语境框架表格中,看句子或短语是否
成立,以便分析出这些心理动词的语义限制和区别。
搭配语境
喜欢 喜爱
我们都~体育运动。√√
我一直~她。√ ×
我~大家一起到海边游泳。√ ×
那个姑娘他~了好久都没得到。√ ×
他~上文学了。√ ד**儿”民歌深受回族人民的~。 × √
金合欢博得了澳大利亚人的~,被誉为国**。 × √
我~他的勇敢。√ ×
可是,纯正的酸牛奶又是人们~的食品。√√
他从此~起航空模型来。√√
听说你以前~过这种**。√ ×
老师很~这个学生。√ ×
他~京剧到入迷的程度。√√
有的人~思考,有的人酷爱运动。√√
替换分析法也有弊端,它只能分析出进行辨析的词语适不适合该语境框架,而不能分
析出如果不适合该语境框架,要如何搭配才会成为该结构的最佳表达形式。
以上几种辨析方法各有利弊,对这些辨析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针对心理动词的
特点,总结出一种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心理动词辨析方法——对比搭配法。
下面我们就以偏误中比较常见的一组易混心理动词为例,运用对比搭配法进行辨析。
搭配成分
想 考虑
+名词宾语
~问题;~出路;~主意 ;~事儿;~计划~问题;~出路;~现实情况;~工作方案;~各种因素、条件;~未来;~明年计划;健康问题;某人(某人的感受、利益)
+动词宾语
我在~能做些什么。同前
+小句宾语你~这个计划该怎么做。同前
+数量补语我~一下。同前
+时量补语我~了好几天。同前
+趋向补语上他~上心事了。 ×下去 按这个思路~下去吧。同前
进去 ×
也要把天气因素~进去。
出
~出一个好办法。~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出.来~出一个计划来。同前
不过来 ×这么多事,我~不过来阿。
起~起远方的亲人。
×一.起
我一~起他就头疼。
我一~起他的事就头疼。
起.来
他~起昨天的事来。他~起食堂的问题来。
开
~开了,没什么大不了。怎么办?他认真地~开了。
到吃饭时,他~到还有很多事要处理。
他~到还有很多事要处理,吃完饭就马上回去了。
+结果补语
完
×这么多事,哪能一会就~完呢 ?
好
婚姻大事,你自己要~好了。
婚姻大事,你自己要~好。
通
一会他就~通了。
×周到把问题~周到一些。同前
重叠
你应该好好~。同前
+着
我一直~着这事呢。同前
+了
他~了很久。同前
+过
我~过结婚的问题。同前
如上表所示,我们把与“想”和“考虑”能搭配的所有成分都列出来,这不仅考察出了这两个词能与哪些成分搭配,不能与哪些搭配,而且把两者搭配成分的细微差异点都用具体句例列出,一目了然。这样做有助于对汉语没有语感的留学生培养语感,使他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汉语心理动词的使用语境及方法,更适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7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
(1)心理动词是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的动词,心理动词往往与特定的民族语言文化心理相联系。
(2)韩国学生心理动词习得偏误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母语的负迁移。主要是韩语的词义差异、汉字词干扰、韩汉语法差异。二、对韩国留学生汉语心理动词的偏误原因进行小结。从母语的影响,二、汉语知识的泛化。三、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采用的简化策略、回避策略导致了偏误。四、认知因素以及教学因素的影响。
(3)心理动词与心理动词的混用是主要的偏误高发区,占总偏误数的36.41%。其中,语义联系较近的心理动词的混用更是偏误的重中之重。
(4)搭配方面比较突出是与状语、补语、宾语有关的偏误。
注释
[1].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A].语言教学与研究[ 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4:1
[2].龙果夫.汉语语法研究[ 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8
[3].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5版.第 15页
[4].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5版.第 190页
[5].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5版.第 501页
[6].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5版.第 326页
[7].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5版.第 835页
[8].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5版.第 1489页
[9].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5版.第 746页
【离合词】
此处往下以动词重叠和离合词为例,进行偏误分析。
1.动词重叠的偏误类型
A类偏误:
*爷爷每天都要到河边****。
*我昨天和朋友聊天了聊天。 *她虽然很喜欢那件大衣,可翻翻了钱包,不好意思地走了。
*他想一想了,还是决定不去。
前面我们说过,离合词的重叠形式应该是AAB,而不应该是ABAB;动词重叠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一般应在中间加入“了”,而不能放在后面。
B类偏误:
*我突然听到了敲敲门的声音。
*我试试衣服的时候,钱包丢了。
汉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作定语是自由的,如唱的歌、唱歌的人,但动词重叠不能作定语。
C类偏误:
*请你把这个问题说说清楚,好吗?
*我女朋友下星期要来北京,我的房间很脏,我要打扫打扫干净。
汉语普通话里动词重叠后不能再带补语。因为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短时”也好,“量少”也好,都是一种不定的量,即在量上是不定的。而结果补语所表示的都是一种确定的结果。这二者是不协调的不一致的。另外,动词在使用中往往带有尝试的表达功能,既然表示尝试,那就意味着结果尚未出现。从这方面来看,动词重叠也不能和结果补语同现。当然,我们要说明一点:在南方一些方言中,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再带结果补语的情况普遍存在,但我们讲的是普通话的语法规范。
D类偏误:
*考完试,我要好好玩玩几天。
*让我用用一下儿你的词典,行吗?
前面我们说过,动词重叠表示短时或量少,也就是说,动词重叠本身已经包含了量的意义了,而时量、动量补语也是表示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个句子中,在已经重叠的动词后,就不能再出现时量、动量补语。二者只能用其中之一,不能同时出现。
E类偏误:
*我想试试一件衣服。
*你最好想想一个办法。
汉语中动词重叠后带宾语时,宾语前如有数量词语作定语,数量词语应该是确定的。否则动词就不能重叠。而上述偏误句中宾语“一件衣服”和“一个办法”都是不确定的,所以都是错误的。如果换成确定的“这件衣服”、“这个办法”句子就可以成立。究其原因,应该是因为能重叠的都是自主动词,即都是动作者有意识进行的,所以其受事对象对动作者来说应该是一个确定的目标。
F类偏误:
*小王,请你来来。
*这是我们的礼物,请你收收吧。
“来”、“收”都是一次性动作动词,我们前面说过一次性动作动词不可重叠。
G类偏误:
*老师进来的时候,我们正在讨论讨论她。
*见到他后,我一直想一想,他是谁呢?
“正在”、“一直”表示后面的动作正在进行当中,这与动词重叠表示短时、量少相矛盾。
2.离合词偏误类型
(一)什么是离合词?
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或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或语素)组成的语言形式。如“**”、“睡觉”、“游泳”、“起床”、“鼓掌”、“唱歌”、“跳舞”等。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看,它们很像一个词,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语法学界有的认为这种语言形式是词;有的认为是短语;还有的说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过渡成分。由于“离合词”的说法已为大家所熟知,我们仍称之为“离合词”。
(二)常用离合词
为了便于大家熟悉离合词,我们把常用离合词列举如下:
帮忙、过瘾、成家、出力、喘气、道歉、见面、做寿、招手、唱歌、照相、谈话、让座、争光、受伤、带路、抬头、打工、带头、开会、操心、点头、请假、跑步、做操、打拳、洗澡、**、聊天、跳舞、离婚、生病、撑腰、睡觉、争气、打球、看病、骑马、认错、刷牙、跳绳、洗脸、起床、录音、游泳、住院、超车、打仗、当兵、坏事、理发、吹牛、考试、鼓掌、毕业、发烧、生气、吵架、放假、养伤、办事、出国、下雨、下雪、上课、保密。
(三)留学生离合词偏误
留学生在学习离合词时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是很多的,而且所出现的偏误也有一定的共性。
(1)误带宾语:如:
*作为班长,他经常帮忙我们。
*她唱得很好,大家都鼓掌他。
*昨天我们谈话了很多事情。
(2)动态助词“着、了、过”位置放错。如:
*我们都鼓掌着欢迎他们。/我看见他时,他正跑步着。
*我们下课了就去操场踢球。/我们见面了以后,谈了很多事情。
*我们见面过。/我从来没有撒谎过。
(3)重叠形式有误。如:
*爷爷饭后经常****.
*他对点头了点头了。
(4)结果补语位置有误。如:
*上课完,我们去看电影吧。
*理发完我去洗澡。
(5)时量补语位置有误。如:
*我们洗澡了一个小时。
*她生病了三个星期。
(6)带情态补语时有误。如:
*她唱歌得非常好。
*她跳舞得非常出色。
(7)趋向补语“起来”位置有误。如:
*他突然鼓掌起来。
*我同屋一感冒,就发烧起来。
(8)动量补语位置有误。如:
*他结婚过两次.
*我抽烟过几回。 第六部分:教学中如何避免动词偏误
针对留学生的大量偏误,教师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对不同的偏误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语法层面的偏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汉外语言对比,提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出击,防微杜渐。例如,在处理跑步打球等离合动词时,直接告诉学生该词为离合词,为使学生了解两个语素之间有支配关系、中间可以加入一些成分,可以把跑一会儿步打一会儿球作为固定格式教给学生。对于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没有宾语的情况也应如此处理。
1.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词义讲解。
在词汇教学中,词义的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个词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了解词语意义是掌握、运用这个词的重要前提。如果对词义理解错误,或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会影响词语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效果,出现偏误。例如:
(1)*这次案件超额了。
(2)*小李的父母离婚了,他每星期要徘徊两个人家。
(3)*警察找到刀子后就开拓他了。
例(1)中超额指超过定额,例如:超额完成任务、超额百分之二十;例(2)中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例(3)中开拓指开辟、拓展。以上几个偏误句子都是因为没有理解、掌握动词的词义而造成的。词语的运用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任何词都要在语境中出现。因此,我们讲解词语也不能脱离语言环境,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句子、段落中教词语,联系上下文来开展教学,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另外,多义词的讲解更应联系具体语境,因为语境使词义单一化语境使词义具体化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黄伯荣、廖序东,2000)。
2.要注意近义词辨析。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存在大量意思相近的近义词,这是为了精确地表情达意的需要,但由于外国留学生缺乏足够的汉语语感,常常难以区别近义词的词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运用对比手法,既阐述它们的共性,又注意各自的细微差别,从而提高词语语义理解的准确性,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词语。面对词典的解释,学生们可能仍然是一头雾水,难以区分两者的意义,我们应该联系实际情境作进一步的说明。辨析可以从意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个体与集体、搭配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性等几个方面入手。
3.注意词语搭配研究与教学。
动宾搭配不当是动词偏误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在任何语言里,词语搭配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汉语,尤其突出。目前我国已经出版了几本很有价值的采用成分搭配描写方法编写的词语搭配词典,如:!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张寿康、林杏光)、汉语常用动词搭配词典.(王砚农等)和!现代汉语辞海.,这为我们进行词语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只是描写,对于解决动词搭配偏误是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考察能够搭配的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特征,并按语义特征归纳它们的类别,揭示出词语搭配的规律,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4、注意提高词语的浮现率,防止记忆模糊导致的偏误
5、重视与学生母语的对比分析。
6、对于特殊的使用及语法规则,要明确指出并引导正确使用。
第七部分:结语
动词产生偏误的原因很多,根据动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可以有效地纠正动词偏误。首先留学生必须加强对汉语的学习,了解更多动词的用法,包括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离合词的用法,动词重叠要注意的问题等等。加强对动词的学习是有效规避动词偏误的关键。其次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母语对汉语的干扰,用汉语进行思维,大量阅读,形成一定的语感。最后,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动词偏误的讲解,帮助同学熟悉动词,使用动词,辨析动词。
附 件:参考文献
[1]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吴丽君等.**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赵春利.初级阶段留学生偏误的规律性及成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 李春红.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J].八桂侨刊,2004,(4).
[5] 冯丽萍,盛双霞.外国学生中文三价动词的习得规律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6] 麻彩霞.浅析动宾式离合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6).
[7]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林杏光.论词语搭配与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9] 李春红.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J].八桂侨刊,2004,(4)
[10] 李彤王红娟.中级阶段外国留学生双音节动词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S2期
[11]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12]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13] 戴国华.**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J]2004
[14] 赵春利.初级阶段留学生偏误的规律性及成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15] 李春红.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J].八桂侨刊,2004,
[16] 冯丽萍,盛双霞.外国学生中文三价动词的习得规律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7] 麻彩霞.浅析动宾式离合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
[18]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 林杏光.论词语搭配与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
[20]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1] 李春红.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J].八桂侨刊,2004,(4)
[22] 戴国华.**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J]2004
[23]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 吴丽君等.**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5] 赵春利.初级阶段留学生偏误的规律性及成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6] 李春红.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J].八桂侨刊,2004,(4)
[27] 冯丽萍,盛双霞.外国学生中文三价动词的习得规律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8] 麻彩霞.浅析动宾式离合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9]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0] 林杏光.论词语搭配与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31]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32] 戴国华.**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J]2004
[33] 赵春利.初级阶段留学生偏误的规律性及成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4] 李春红.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J].八桂侨刊,2004,
[35] 冯丽萍,盛双霞.外国学生中文三价动词的习得规律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36] 麻彩霞.浅析动宾式离合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
[37]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8] 林杏光.论词语搭配与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
[39] 白星皛.朝鲜族中学生汉语多项状语习得语序偏误分析[D].延边大学优秀学位论文,2006.
[40] 车慧.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补语的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优秀学位论文,2006.
[41] 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42] 陈钊.韩国中小学生母语环境下“了”字习得的中介语分析[D].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学位论文,2006.
[43] 杜艳青,.韩国学生汉语词语偏误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4] 丰竞.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5] 冯丽萍,丁国盛,陈颖,.动词配价特征的心理现实性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2).
[46] 高红娜.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副词的中介语分析[D].四川大学优秀学位论文,2006.
[47] 郝琳.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认知解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48] 华玉明.从语法构造和语用心理看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49] 李彤王红娟《中级阶段外国留学生双音节动词偏误分析》
[50] 李春红《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
[51] 魏倩倩《近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概述》
[52]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53] 黄伯荣廖旭东《对外汉语(增订四版)》
[54] 李春红.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J].八桂侨刊,2004,(4).
[55] 翟艳.**学生汉语动词使用偏误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
相关的主题文章:
国家药监局 尼美舒利不良反应监测无异常 上海删除负面消息 自我的认识与探索 [/url]
[url=http://www.cctvisio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51710&pid=1247086&page=1&extra=%26page%3D1#pid1247086]happiness [/url]
[url=http://it.nankai.edu.cn/cpp/Review.asp?NewsID=209]美国美联大学2011年房地产在职博士学位学历班(硕博连读)招 如何删除负面信息 专业负面信息处理,负面信息清除,删 长沙百度负面删除 一个人的世界:病了 【删除负面帖子】-李沧区 永安路易登网 2011-2-25 13 04 00删除搜狐视频,删除负面信息删除新闻删除贴吧--朗雅时代